山东非遗——武定府酱菜制作技艺
酱菜,历经千载更迭转变,在惠民县百姓心中始终有特殊的位置。浓郁千年的酱菜之香,深入味蕾记忆,成为一份蕴积沉淀的乡愁。历朝历代归来的游子,品一口这酱香浓郁的小菜,也算是乡愁的一抹慰藉。
如果问,滨州市唯一一家“中华老字号”企业是哪家?
你可能不甚了解,但如果告诉你,一说起酱菜,作为一个滨州人,你脱口而出的大概率应该是武定府酱菜!作为滨州唯一一家“中华老字号”企业,也是武定府酱菜的生产者,山东武定府酿造有限公司有着400年的历史!想知道酱菜为啥如此美味吗?小编带你走进武定府探秘酱菜美味的秘密!
酱菜由多次特殊工艺腌制发酵而成
武定府酱菜,以色泽鲜艳、咸中带甜、甜中微咸、酱香味浓、清香可口而驰名全国。”公司董事长王学亭介绍说,“武定府酱菜的制作传承者们,在长期感官体验中形成了严格的质量要求和系列评判标准,确定了武定府酱菜特有的鲜、甜、脆、嫩四大特点,风味独特、特色鲜明。”
或许这就是酱菜的奥秘!
厂区大院里,上百口的酱菜大缸让人震撼。一口口大缸整齐排列,缸口上盖着由竹篾编制而成的圆锥形盖帽。一打开酱缸一股甜面酱香味传出来。技术人员介绍,这些酱缸白天经过太阳照晒,晚上要揭开盖帽晾,这样制作出来的甜酱才是独一无二的。
“好酱菜必须得有好甜酱和酱油作原料,这样才能鲜甜脆嫩俱全。它们对于酱菜来说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,武定府甜酱是纯天然发酵,经过日照夜露酿造出来,所以做出来的酱菜别具风味。”
酱菜历史
拥有400年历史的酱菜,最初是如何产生的?又经过了哪些历程呢?听小编慢慢道来!
背景 酱菜与盐相伴而生
位于黄河北岸的惠民县是兵圣孙武的故里,素有“孙子故里”、“兵祖桑梓”之称,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。古往今来,武定府人皆嗜酱菜。但酱菜究竟起源于何时,似乎已难确切考证。可以肯定的是,自从盐进入餐食起,腌制便成为独特的饮食方法。酱菜知名的地方,往往也是食盐的重要产地。古代的惠民,拥有制盐做酱的天然优势。它地近渤海,海岸线漫长,且沿岸多泥沙土,煮海制盐颇为便利。惠民县的百姓,发现腌渍蔬菜的独特滋味后,极为喜爱,并代代传承。到了唐代,山东棣州和江苏扬州,成为一南一北两大酱菜中心。此时,制作考究、风味独特的酱菜也在棣州生发萌芽。宋金元时期,鲁西北处于边境前线,商业贸易受到较大影响。武定府酱菜虽然依旧有产,但受形势影响,时好时坏。到了明代,社会渐趋安定,商业渐次繁荣。当时的乐安州(州治在惠民县)地处交通要冲,来往便利。南北商旅往来、货物集散,摩肩接踵,络绎不绝。繁忙的贸易往来,带动了乐安州茶楼酒肆的兴盛,酱菜生产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。这时候的酱菜,被称为“小菜”,制作方法也较前代考究。武定府酱菜在唐玄宗时,曾短时间出现在宫廷饮食内,到明宣宗时,武定府酱菜才重新进入皇家视野。明宣宗将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,“武定小菜”成为进贡宫廷的佳品。武定州地方官员每年将精致的包瓜、磨茄等“武定小菜”,派人经驿站送往朝廷。从此,武定州内诸家酱园,都在小菜包装上打上“进呈”“贡品”“御用”等字样,以示荣耀。明嘉靖二十四年(公元1545年),乐安州人、京师兵马指挥使李镛在故乡设立集市,方便民众经商贸易。他还亲自题写了一块“武定城酱菜”的牌匾,让人悬挂于集市中央。每月逢“一”“六”为大集日(集日时间至今未变),集市上的武定小菜店铺门前,总是熙熙攘攘,购买者众多。
雏形 酱菜应时兴起
公元1618年,武定州出现了一家名为“仙泉居”的酱园。到了清初,这家酱园经过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之芳的题匾,声名大振,成为远近闻名的酱园作坊。其实“仙泉居”本叫“仙园居”,惠民本地人张麒之是位极精明的生意人,接手“仙园居”产业后,得知武定州人李之芳正在山西巡按吏治,张麟之便以同乡身份拜望上官李之芳。对于张麟之的求字请求,李之芳慨然应允,挥毫泼墨写下“仙泉居”三个大字。张麟之所求之字是“仙园居”,缘何变成了“仙泉居”?其中蹊跷李之芳未曾言明,张麟之也不敢多问。其实这是李之芳有意改写,因为李之芳字邺园,如此题字是为避他人指摘。而且武定州毗邻省府泉城济南,制作酱菜又以用泉水为佳,所以这“仙泉居”修改得颇为巧妙。后来李之芳平定三藩之乱,文治武功均有建树,仕途扶摇直上,官居文华殿大学士,成为汉臣领袖人物。而他题写的“仙泉居”,也声名鹊起,四方购者趋之若鹜。除了“仙泉居”酱菜驰名远播外,清代惠民还有“元香斋”“福元居”等八家颇具规模的酱菜园子。它们各具特色,互相竞争又互相借鉴,磨砺技艺、争奇斗艳,成为当时一大奇观。雍正十二年(公元1734年),武定州升格为“武定府”,下辖10县。武定府内各家商号所产酱菜,不仅府域内还是府域外,均称其为武定府小菜。雍正乾隆时,武定府经济繁荣,人口稠密,商贸活动非常兴旺。武定府酱菜也进入了自己的全盛期。当时商旅往来武定府,无不购一二酱菜而品之,所以有“南来北往的,没有不捎武定府小菜的”的说法。
多舛 外敌入侵酱园举步维艰
清末民国,武定府酱菜进入多事之秋。当时山东多地土匪横行,打家劫舍,惠民县里的酱园主人,自然也成为土匪锁定的目标。1937年11月,日本侵略者侵占整个惠民县。为断绝百姓和抗日力量的联系,日伪军封锁了惠民县,于县城四门之中只保留一门通行,且遍设岗哨,严加盘查来往行人。当地商业流通几乎中断,众多酱园受创累累。更为严重的是,伴随外敌铁蹄而来的,还有源源不断的日货倾销。往日繁盛热闹的各大酱园,经营环境日趋恶劣,只能惨淡维持。仙泉居原先的东西两个柜台合并为一处,生产人员大量裁撤,生产规模也日趋缩小。福泉永酱园生产基地被日军强占,员工被悉数赶走,酱缸也被全部破坏。老板张玉坤无奈,只好另租屋舍,以残存设备勉强生产。国运艰难日,也是个人抉择分化时。大同酱园的东家吴锡九,是矢志报国的爱国志士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他就立刻送两个儿子参军,参加抗日救亡战争。而元香斋酱园的管理层,则在时代浪潮中走向分裂瓦解。懂日语的哥哥钟书振,觉得不入仕途难以振兴酱园,便不顾旁人劝阻执意为日军当翻译。弟弟钟书宏不齿于哥哥的“汉奸卖国行为”,毅然决然弃商参加抗日队伍。兄弟分道扬镳后,元香斋生产经营基本停顿,后在钟书宏妻王翠花的维持下,勉强撑起门户。但因为多年的战乱,元香斋经营十分惨淡,濒临绝境,再难重现昔日辉煌。
荣光与传承 60万斤酱菜支援抗美援朝前线
1945年,惠民县终于得到解放。1955年7月,惠民县城的“元香斋”、“仙泉居”、“大同”、“福泉永”、“天顺栈”、“福元居”、“万顺成”、“春和祥”八家酱园公私合营成立惠民县酱菜厂,属商办国有企业。古老的酱园经营,也迎来了难得的春天。在党的经济政策的指引下,惠民县各大酱园迅速起死回生,不仅恢复了生产,还扩大了规模,往日熙熙攘攘的酱菜园子再度热闹起来。各大酱园都极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。抗美援朝时期,前线物资吃紧,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堪忧,惠民县工商业联合会因此发起号召,动员酱菜园子行动起来,支援前线物资供应。仙泉居等各大酱园,主动承担了60万斤的酱菜生产任务。工人们加班加点,不仅按时完成了生产任务,还迅速完成包装,保证了酱菜及时运往前线。2003年惠民县酱菜厂企业改制,成立山东武定府酿造有限公司。目前,山东武定府酿造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酱菜、调味品综合性加工企业,为使原材料做到绿色、有机、无污染,公司构建了种植、采收、加工、生产一条龙的生产框架,从种植选料到生产加工严格把关。公司生产酱菜、酱油、食醋等7大类80余个品种,仅武定府酱菜品种一项,就涵盖磨茄、包瓜、糖包、酱桃仁、杏仁、水晶莴苣、酱黄瓜、酱花生仁、合锦菜、酱地环、虎皮菜、百工皮等糖醋类、酱制类、泡渍菜、豆制品类4大系列50多个品种。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、山东省食品工业协会成员单位、山东省老字号理事单位、山东省食品卫生A级企业,摘取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、山东省著名商标、山东传统名特食品、山东市场畅销产品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等桂冠。
古老的武定府酱菜历经历史变革。而每一次改革和创新,都是古老的武定府酱菜的一次再出发,在频繁的“变”之外,对美味的追求,一直是“不变”的根本。
(来源:滨州文旅局)